这里,新闻与你零距离!
阿塔纳水厂

一切都美 永不停息 ——程学源《你的模样》阅读札记

发布时间:2019-03-24 发布者:南亚发展网

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Konstantin Paustovsky)在其文集《金蔷薇》中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充满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漫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作家或者诗人。”在通读程学源诗集《你的模样》时,我脑海中反复浮现《金蔷薇》里的这句话,程学源的诗不仅向读者敞开他内心广袤的旷野和深邃的大海;还让我们窥见了在漫长而严肃的生命中他所珍藏的那些金色瞬间。程学源是一个并没有失去童年给予他的伟大馈赠的人,他对自己的行旅、故园、日常生活……都抱有诗意的理解,同时他还不辍地用诗行持续描绘着“你的模样”。“你”是谁?是美、是青春、是梦想、是行走、是爱恋、是孤独、是悲欢离合、是生命的一瞬、是友谊和亲情、是潜在的交谈者……或者就是缪斯之光是诗歌本身。 



在阅读《你的模样》之前,笔者曾系统阅读过程学源与人合著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百年期待》。这是一曲具有博大家国情怀和民族意志的长歌,它以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诗性的声音回应了一个激荡的时代。写作这首长诗的程学源是一个慷慨的歌者,以激扬的“大声”传达着民族的伟业。这时候他作为个体诗人的“心声”是弱化、被隐藏的,而在《你的模样》里,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听到了蓬勃而个性化的“心声”。一个诗人的整体气质归终要在作品里才能获得精神的回声;一个优秀的诗人也必将会以多元化的作品为世人展现他丰富的精神维度以及他的多重面影。 



一、大地上的漫游者


如果说程学源与人合著的《百年期待》是颂诗传统的赓续,那么他个人诗集中《耶鲁的风》《穿行在云贵高原》《暖色尼罗河》等诸多诗篇则是对游历诗这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游历诗向来是诗歌传统中重要的一脉,历代文人在山水中游历,被大自然感召,经常会泼墨挥毫,赞美自然抒发情感。诗歌是山水与诗人之间的“灵媒”,众多山川河流也因诗歌的镌刻而名垂千古。纵观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无一不是大地上的漫游者,他们用脚履勘探这个世界,用诗歌记录自己心之畅游目之所及。正如诗人杜甫,青年时期在山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怀激烈处处有诗;中年时于长安,见朋友有诗,见山川有诗,见酒肆瓦舍有诗,见孤苦有诗,见繁华有诗;晚年时流落江湖,见贫寒有诗,念故人有诗,纵使风刀霜剑,依然处处是诗。写作在杜甫这样的诗人那里不仅仅是叙述世界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命的修行。“诗言志”,不仅是“此时此地”的襟怀和感喟,更是一生的精神修炼。

游历在世界之中,诗歌也在世界之中,诗人的游历到达什么样的层级,他的诗歌也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层级。接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程学源,在《你的模样》前,已经写下了《飘洒的心雨》《心灵风景线》《让我就这样看你》《新晴》四部诗集。可以看出,诗歌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诗人,无论他还是徜徉于象牙塔的翩翩少年,还是身居繁华都市中成为剧变时代的见证者;无论他是短暂地停留在风景旖旎的海岸,还是漫步在旧日熟悉的广场;诗歌都成为了他割舍不下的行囊,也成为了他灵魂中的火光。他就像一个从中国古典山川中款款走来的文人,他衣袂飘飘行走着吟唱着,或高昂或低婉。但他又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具有现代气质的文人,他的足迹遍及世界,“罗卡角啊罗卡角/什么时候你被误解成了尽头”(《风吹的方向》);“我知约堡地下有黄金还有钻石/可美好的东西总绽放在心里”(《冷色紫薇花》);“我的伏尔塔瓦河/在想你的心上流过”(《伏尔瓦塔河》)……在诗人的游历中,他歌唱出的不仅是自我的感怀,同时也携带着他“精神上的故乡”。就像他在伏尔塔瓦河畔也会想起“美丽的珠江两岸/燃烧着爱的灯火”;在翡冷翠之夜,他也会想起“志摩的情诗已风化成冬树/伫立在巷边由风儿去歌唱”……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在吟游之中,诗人不仅在不断拓展认知世界的边界,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归依,塑造自己的精神地理。 
     
也许可以说描绘“你的模样”,就是诗人在不断行走和歌吟中寻找的“灵魂的模样”。数十年来,程学源不断“出走”不断“返乡”,诗人的诗歌地理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他用一行行诗歌不断守护和重塑着自己心灵的模样。土耳其诗人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曾这样写到,“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本质上,诗歌和游历就是一个诗人的自我寻找之途,在程学源“”我淡蓝的守候不会退潮”(《听海的愿望一推再推》)里,我仿佛看到了他的行走和寻找,拥有越来越坚实和完整的肌理。  
  
二、世界的凝视者 
  
美国现代艺术之母、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乔治亚·欧姬芙曾说,“当你仔细凝视紧握在手里的花时,在那一瞬间,那朵花便成为你的世界。我想把那个世界传递给别人,大城市的人多半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停下来看一朵花。” 她的诸多绘画作品都是她对这个世界仔细“凝视”所得:黑色的鸢尾花、带布玫瑰的牛骷髅、查马河谷……在她的“凝视”和创造中,她构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程学源把自己的诗歌称之为自己的“心香一瓣”,是“过去十多年人生之中经典的瞬间”,我也将他的数瓣“心香”视为对世界和光阴的“凝视”所得。“终于能一睹这瀑布的风采/远古和现实已经在比赛”(《黄果树情怀》);“所有的嬉戏/在水花泼向你的那刻”(《我们有我们的快乐》);“让我就这样看你/在没有鲜花的路途”(《让我就这样看你》)……诗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写作其实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观察和凝视这个世界。程学源的目光是深情而宁静的,他并没有猎奇之姿而对万物怀着善意,他笔下的木棉花、春天的燕子、故乡的夕阳都浸染着和煦的色泽,他的“凝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描述自己生命的盛年:“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事物,我学会了看,世界变美了。”在诗人程学源那里,世界是美的,一切都美,永不停息,我想这也是他的诗学观念。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程学源是时代的歌者,他懂得欣赏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都抱有宽容体恤之心。他也曾一遍遍叩问“心在哪儿安放”,但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他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纷扰达成的体谅,“我会用微笑去填充答卷”(《我终于用手摸到了蓝天》)。他深深理解“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


世间事物,变化万千,即使我们凝视一个事物,它也有无数个面和在时间中流动变化的光影,因此,诗人所选取的词语和意象都经过了有意或无意的斟酌和衡量。在这种选择中,可以看到诗人受过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他本身的视野、素养和风格取向。《你的模样》中的诗歌读来让人感到亲切,不仅是作者在人称指代上多次出现“你”“我”的对话性和独白式的结构,还因为这里的诗歌多数呈现出诗人“心灵絮语”般的珍贵品质,这种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产物,看似“笔之所至、率性而为”,却发乎于心浑然天成。诗人的写作常常会把“事物从常规习俗的沉重而无意义的各种关系里,提升到其本质的巨大联系之中”(里尔克语)。片羽吉光、雪泥鸿爪似的灵光恰好是人类心灵最直白、最原初的诗意涌现,它是“你”最本真的模样。来到诗中的是烛照心灵的瞬间,也是诗人对世界的凝望中孩子一样纯真的眼神,这是属于诗人的眼神,“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三、雕刻时间的手艺人 
  
中国当代诗人蓝蓝曾有一首诗《诗人的工作》,“一整夜,铁匠铺里的火/呼呼燃烧着。/影子抡圆胳膊,把那人/一寸一寸砸进/铁砧的沉默”,某种程度上,诗人就是一位在时间中为无名者刻像、为瞬间定格、为人类共通的命运和悲欢而“打铁”的手艺人。程学源在漫长的诗歌训练中,熟谙了雕刻时间这门手艺。“好望角放飞的问号何时能被拉直”(《冷色紫薇花》);“你的天空可会有我的影子/阳光下读我伤心的故事”;“让你去检阅我干枯得惆怅/纠正我那颓废的秘密”(《相随的日子》)……诗人终生都在探问生命中那些猝然消逝的或经久不变的瞬间,那些瞬间或永恒诠释着生命的要义;这也是人类以有涯之生面对浩瀚宇宙和无垠世法的领悟和觉察。如何用诗行呈现这种领悟和觉察毋宁说是诗人的手艺,不如说这是诗人的使命。  
    
程学源在一部部诗集中锤炼着这门手艺,他“检测友爱的温度”(《让我这样看着你》),他“唱你爱的情歌”(《伏尔塔瓦河》),这些被人性光辉笼罩的时间,必定是诗歌中的常客,也是诗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要体认。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先天地就被语言所贯穿、所引导,一个人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表达和自我延续的途径,就是一个人认定了这样的存在之旅、这样的时间穿梭之途。从古老的希腊哲学那里,存在之问,就一直困扰着这个世界上最智慧的头脑。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诗人程学源是幸运的,他以诗歌来雕刻时间,他的存在之问,始终伴随着哲思这亘古而常新的品质。当然,这也严苛地考验着一个诗人面对生存或死亡的勇气和智识。   

在今天,作为“手艺人”的诗人,我们面临的现代生活经验是错综复杂的,诗歌需要以词语建造一个现代生活的“镜像”。程学源的诗歌呈现的“镜像”和“心灵风貌”通常是清澈、简明的,无论是“风雨画卷”还是“风吹木棉”,他都以一种简约的意志剥落了世俗生活的复杂隐晦。诗人奥登曾说,“诗歌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但是诗歌,找到了我们,让我们在那些柔软、尖锐、寂静或动荡的时分,感到了我们需要诗歌,来丰盈我们的世界。对于程学源而言,诗歌也许就是他心灵的休憩之所、灵魂的修炼场,他无意在文字中对抗虚无、与这个世界周旋做徒劳的抗争。程学源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即使有忧愁也是哀而不伤的;好像他的天空总是艳阳,阴云的暗影和幽魅的风景都被他悉心藏匿了。但这不代表他并没有穿透黑暗、洞察幽深的能力,更在于他有力量理解那些黑暗最终却选择了向世界展示真善美的质素。正如在他在《天堂西藏》里写到“南迦巴瓦峰的瑞雪/洗涤着人世间的迷茫”,诗歌在他心中就像高峰上的瑞雪,“新月般明亮”。一个诗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自我。诗歌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人们完成自我。在这样的完成之途中,我们在时间中淬炼自己的手艺,而时间也同样雕刻了我们的心灵。  
   
程学源曾在中山大学求学,这被一代代学子亲切地称为“康乐园”的校园浸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诗意的风华。康乐公谢灵运曾在此流放,这是写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一代名士,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想起多年前的程学源曾在谢灵运行走过的地方读书、吟诗,他的青春不仅被康乐园的钟声记取,还被一份叫做“求进”的报纸所传递。这是一份程学源读大学时参与创办的校报,它以先锋的精神、求实上进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风尚被历届学子们热烈追捧和传播。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程学源已经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心性和学养,我们也可以想见,正是能够创办“求进”这样报纸的人才会有大胸襟和大情怀写出《百年期待》这样的长诗来;也正是追寻过康乐公影踪的人才会如此含英咀华,刻画出万千个“你”的模样。  

如今,程学源在远离祖国的斯里兰卡,他身负国之重托,他是大使程学源。当他从忙碌的公务中抬头,苍茫的印度洋带来热带的风浪,面对窗外葱郁的树木、异族的人们、水上远去的帆影……他一定会反复想起“你的模样”,也会不断重新描绘新的世界,他是诗人程学源,印度洋环抱的美丽岛屿必定会向他敞开蓝宝石一样的心脏。一定是这样,所以,我已经在期待他的下一本诗集了;那里一定有你我没有见过的美丽——“一切都象钻石,开始是碳,后来是光。” 



程学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曾任中国侨联常委、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飘洒的心雨》、《心灵风景线》、《让我就这样看你》、《新晴》、《你的模样》、《百年期待》(合作)、《校园思辩录》(主笔之一是中山大学学生刊物《求进》杂志的创始人之一。 


诗集《百年期待》获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第八届新人新作奖。《飘洒的心雨》获第二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散文《在德国的日子里》获第二届特区文学奖。(作者冯珊

热门话题更多>>

军事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