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福 丨 路的源头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国 ——“一带一路”上恪尽职守的建设者
发布时间:2019-04-25 发布者:南亚发展网
上挑的剑眉,专注的眼神,黝黑的皮肤,亲切的乡音。这就是23年间,寄情斯里兰卡民生项目,用双脚丈量这一片土地,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现代法显”的中国地质工程集团(中地集团)斯里兰卡分公司总经理——刘来福。
提到这个称呼的由来,故事还得从1996年说起。
大海记住你的目光,黄土留下你的足迹
1996年2月7日,为响应国家号召,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一群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远离家乡,来到了这个被誉为“印度洋珍珠”的国度——斯里兰卡。而刘来福,就是其中一员。
当年,中地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打拼的中国企业之一,于1994年进入斯里兰卡市场。尽管当时斯里兰卡正值内战时期,局势动荡,但中地依然坚守,在斯里兰卡开拓市场,服务于中斯互利合作。
刘来福向记者介绍当年跨越猛虎组织的项目。记者潘祖荣摄
据刘来福回忆,当时中地在斯里兰卡东部有一个水厂项目,这个项目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左边处于斯里兰卡政府军控制区,右边处于猛虎组织控制区,项目上的工作人员每天提心吊胆地穿行在政府军和猛虎组织交战区,现场硝烟弥漫,遍地都是弹壳。
“每次天稍微黑一点点,那个小城就鸦雀无声。大街上空无一人,我们在项目上都不敢发出一丁点声响。”
万幸的是,在那样战况焦灼的情况下,项目上并无人员伤亡,工程也得以顺利进行。
最惊险的一次经历,当数2003年遭遇的一次武装抢劫,那是刘来福第一次与武装匪徒的枪口对视,从死亡线上走了一回。
这天,刚好是为员工发工资的日子。正在办公的刘来福突然听到了几声巨响,还以为是员工为了庆祝发工资在放鞭炮。不料,4名持手枪和冲锋枪的歹徒突然闯入办公室,威胁他交出现金。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刘来福表现的格外镇定,他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手机拿出了交给劫匪,最终化险为夷,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至今,营地上任然留着当时劫匪开枪的枪孔。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在平凡和挑战之间,刘来福选择了后者。
刘来福向记者讲述当年建设项目的艰辛。记者潘祖荣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斯里兰卡,远不像如今这么发达。光是住宿条件,就比现在艰苦不少。小小的一间屋子里住着四五个人,三十多度的天气,湿热的海风里夹杂着些许烟火味,昏黄的灯光下,只有一台电风扇颤悠悠地转着。
“那会儿还经常断水断电,热的我们整夜都睡不着,有些人身上还起了湿疹,非常难受。”
刘来福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民生项目。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耐心的守候在细心耕耘的大地上,静待收获的时节。
刘来福与家人的温馨时光。记者潘祖荣摄
而刘来福的人生故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舍与得,而是映照着早期海外中资企业人员的坚守与执着。
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艰辛与付出
工作上的艰辛在刘来福看来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心头上的孤独。
一开始,中地在斯里兰卡的项目大约需要两年的工期。刘来福通过公司的层层选拔,与其他员工一起组成了赴斯里兰卡精英项目组。
“我心里就想着,来这奋斗两年,补贴一下家用,两年之后就回去了。”没想到,随着项目的增多,刘来福这一待,就待了23年。但是,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与家人沟通都成了问题。
“那时项目上只有一个大哥大(电话),公司规定了每人每月只能有5分钟的通话时长。每次打电话都要排队,好不容易到我给家里打电话了,但是感觉还没说上两句,时间就到了。”刘来福向记者说到:“我们家柏玲,第一次来兰卡看我,还是我来这工作两年以后的事了。短短一个月的探亲假,一眨眼就过去了。”而刘来福不忍提起的是,夫人带着孩子真正搬过来长住,已经是七年以后。七年间,每年一次的探亲机会硬是把这段横跨大洋彼岸的爱恋变成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刘夫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度红了眼眶。记者潘祖荣摄
提起丈夫的陪伴与孩子的教育,刘夫人一度红了眼眶,眼底夹杂着些许辛酸与遗憾。“我那会儿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实在实在是想他想得紧了,就狠下心给Mr.刘打电话。国际长途从’嘟嘟’声开始计费,打通了能听见声音还好,有时候没打通,大半个月的工资也就没了。”
工作与家庭,始终很难维持平衡。有些思念,无关风花雪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演变成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2003年的时候,我们想着孩子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就把孩子接过来读高中。但是Mr.刘太忙了,我女儿就问我’别人过生日都有父母陪伴,为什么我没有?’这句话听的我当场眼泪就下来了。”
刘夫人至今还记得,初来兰卡生活的那几年,由于语言不通,在陌生的城市里几乎成了“哑巴”。“那个年代的英语水平普遍不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每次Mr.刘出门工作了,我就一个人待在家里,身边连个可以聊聊天的朋友都没有。”
的确,在海外工作,与当地人沟通是每一位国人都要面临的难关。在当时没有实时翻译软件的情况下,刘来福为了破解难题,在出国前就突击学习了好几本厚厚的英语书。在项目上与当地人沟通的时候,就抱着一本《快译通》,一页页地翻书查单词。时至今日,从沟通困难,到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那一本本厚厚的全英文标书,都是刘来福和他的项目团队不断学习,共同成长的见证。
年近花甲未伏枥,犹向“B&R”寄深情
一提到家,刘来福总是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斯里兰卡”。
两个家,两重情,两份爱。有人问,这两个家哪个更重要?他说:“哪个都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连得紧,两个家,都连着一条名叫“一带一路”的发展心。
其实,斯里兰卡和中国的关系,远比大家想象中的要长远得多。1600年前,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历经艰辛来到斯里兰卡研习佛法,并著书介绍斯里兰卡的人文历史,开创了中斯友好交往的历史,法显也因此被誉为“中斯友好使者”,在当地家喻户晓。如今,刘来福扎根斯里兰卡二十余载,带领团队在当地建设了20多个民生项目,惠及当地300多万民众,被熟悉他的当地人亲切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现代法显”。
刘来福的话不多,一字一句却见心见肝。
“我常说,能在海外工作3年的,要给你竖个大拇指,能坚持5年的,我会给你鼓掌祝贺,能撑得住10年的,那就要给你发金牌了,那些上了20年的,就和铁人差不多了。”
一路走来,他吃了很多苦,但留给人们的,都是甜。“想想从当初在项目上,和我一起奋斗到现在的兄弟,能坚持住的,估计就剩4、5个左右了。”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他不变的信念,23年,绚烂了三代人,也扎根在了斯里兰卡人们的心里。
建设中的港口城航拍。亚太聚焦资料图
二十多年来,中地在斯里兰卡所做的全部是国际金融组织及其他国家的招标项目,包括通过竞标承建了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贷款工程项目,合同额及营业收入均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这20多个承包项目全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项目,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远超2万多个,期间还为斯里兰卡培养了上万名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对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承接的水厂项目。
事实上,在内战时期进入斯里兰卡开拓市场的中国企业并不止中地一家,中国公司战争时期承建的斯首座燃煤电站——普特拉姆燃煤电站投产后为当地提供了50%的电力供应,并平抑了居高不下的电价。招商局投资建设的科伦坡南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把科伦坡打造成重要的世界航运中心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记者看来,进入现代,中斯关系也在互利共赢中发展。如今,一系列被视为海上丝路重要合作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中国公司投资建设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时由中方贷款并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南部高速延长线完工后将成为斯里兰卡西北至西南部地区交通大动脉,加速科伦坡和汉班托塔两大港口之间的物流和人员往来互通,利于斯里兰卡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斯里兰卡民生项目——阿塔纳水厂。记者潘祖荣摄
着眼斯里兰卡经济发展,汉班托塔港已被列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之一。由于南部高速延长线能够实现科伦坡与汉班托塔港之间快速陆路联通,为后续汉班托塔港工业园区和自贸区建设奠定基础,将助力斯里兰卡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发展机遇,向建设“南亚经济中心”的目标迈进。
谈及中斯共建“一带一路”为两国企业带来的市场机遇,刘来福充满期待:“我们对斯里兰卡这个国家充满期待,因为这些年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变化。”他表示,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很多合作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在海上丝路框架下的中斯互利合作正展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记者 张敏倔 潘祖荣 )